01原典诠释
《老子》
老子之学,深透人性实况,了解事变机制,建立人事变化的规律,提出应变处世的原理,在艰困的环境中,掌握资源,与人为善。中华文明有儒家正面提出道德理想,但老子的思想却是使得儒家的理想能够真正落实的智慧。学习老子,必须有理想,愿意世界变得更美,从而不计较自己的辛劳,一心付出,给而不取,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,功成而弗居。学习老子,才能知道成功者的真正胸怀。
《庄子》
庄子怀抱出世的胸怀,不受社会世俗观念的束缚,一心追求自己的兴趣嗜好技艺的最高超升,最终获得个人的终极自由,可以说是天才的哲学,是天才就是一个人成功了就是成功,不必依赖社会社会。庄子故事多,都在将人们的视野从世俗纷纭中拉向壮美的天地之外,使人驰心往神,交错在虚拟与现实之间。
《列子》
《列子》为道家三玄之一,向为道家所重。列子是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过度人物,其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从社会关怀向个人修养的转折。列子的思想“以虚无为本”,是庄子思想的重要资源。《列子》是一篇恢弘的史诗,当时的哲学、神话、音乐、军事、文化以及世态人情、民族风俗等,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,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。
《周易》
易家的学问,演天地万物之变化,通阴阳四时之德性。君子虽畏天命,重于德性修养而不占卜。但却一《易》在手,知变与不变之机缘,坐定而操万全之数。周易以一卦六爻的架构,述说事情发展演变的逻辑,表述人事位阶的利害关系,点明所处情境的吉凶祸福,提出应对进退的保身智慧。周易在历史的长河中,扮演华夏民族智慧结晶的汇聚之地,举凡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政治人伦都在它的讨论范围之内,儒道两家的思想创造,都藉周易的符号与文字充分表达,谓之华夏最全面的智慧宝典而不过。
02《道家智慧与养生》
《鬼谷子》
《鬼谷子》一书,历来被人们称为“智慧禁果,旷世奇书”。鬼谷子循道而深研博弈之术,成败有道,输赢有术,方能无往而不利。本书包括辩论术、兵法、治国之道、医学、心理学、预测术等等领域的深刻洞见。史记中就记载纵横家苏秦、张仪为鬼谷子弟子,兵家孙膑、庞涓亦师事鬼谷,此书洞察人心,知事物变化之道,无论国家治理、战争攻伐、外交折冲、个人性命、命算推测之事,皆有所言,每令研读者骤间晓悟,智慧大增。
《孙子兵法》
《孙子兵法》为中国兵书之首,博大精深,思想深邃富赡,逻辑缜密严谨,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。孙子秉承老子智慧,铸兵学百代之典,助豪杰之士成不世之业。史上著名的三十六计就出自孙子兵法,它不仅是古代战场上用术之道的经典之作,同时也是商场人际关系的应对之道,近年广受国际社群关注,被应用于现代战争及现代商战的场景中。然而,成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实为不易,非只有计,更需有道,孙子兵法以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五事申明了兵事之全貌。
《魏晋玄学》
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。与世俗所谓玄学、玄虚实有不同。"玄"这一概念,最早出现于《老子》:"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。魏晋时人注重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和《周易》,称之为"三玄",而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则被视为"玄宗"。魏晋玄学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、阮籍、嵇康等。
《管晏领导智慧》
管仲和晏婴是我们古代著名政治家。他们都长期担任齐国宰相,因此在领导力方面表现得很突出,很值得我们学习。但是,管、晏两人的哲学并不完全相同,所以他们所表现的领导力等等方面,都各有特色。
《黄帝内经》
《黄帝内经》为先秦中国之大典。综合阴阳,五行,方技等神秘智慧,小可医身,大可医国。“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”。成就志向,当先认知成就自身。内经之作,可谓中国古代医术的集成之典,中医气功的观念都在书中充分开演,细细品味,打通身体观念,必能强身自保。
《名山访道——养生实修》
访道家名山,饱览仙境之美,聆听高士大德修道秘法,实修道家养生。通讲儒释道三家智慧,打通天地人三重境界。
03辅修经典
《中西方哲学汇通》
在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程中,面对西方哲学的刺激与挑战正是中国哲学成长发展的基础,中国哲学以人生智慧见长,儒释道各有其真知灼见。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家,为响应西方哲学的普遍原理建构以及对认识能力的反思等问题,纷纷提出创见,建立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现代化话语系统,是为中西哲学汇通。为使我华夏民地的精神建设站上世界的高峰,会通中西哲学,强构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哲学理论,正是本课程的目标。
《阳明心学》
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,并育而不相害。至明代王阳明而会通一体,成就一代圣学。却独以儒家致良知教站上胜场。阳明唱知行合一之说,以修心为功谈格物致知,并切身实践,是中国儒学史上极少数活着就被世人以圣人尊称的儒者。学习阳明心学,正是复我华夏灵魂,强我国家实力的精神指导原理,更是个人建立自信、顶天立地的智慧指针。
《四书通讲》
《论语》为孔子语录,两千年来为儒家君子人格之所以建立的学习经典,《孟子》书中阐释孟子的政治哲学及人性理论思想,《大学》为《礼记》中之一文,建立由内而外,由个人学习、修养以至治国平天下的成长历程,《中庸》亦为《礼记》一文,意旨深远,含文武之赞颂,治国之方略,修身之精语。宋代朱熹作《四书集注》后成元代以迄明清科考之教本。《论语、孟子、大学、中庸》四书,是华夏民族所有立足社会官场中的知识分子为人处世之圭臬珍宝,是建立华夏民族根本价值观,藉修身以达天下为公的理想圣治之栋梁之作。
《资治通鉴》
《资治通鉴》为北宋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光所著之编年史史书,上下1362年,司马光因为古代史书众多,为替时人求一全备又清晰的史书,遂耗费十九年,下笔三百万,成此一中国历史奇书,上媲《史记》。此书坚定地站在儒家治国的理念上,搜罗史实,字句褒贬,发人深省,有《春秋》笔调之志。阅读此书,不仅对我华夏民族古老历史有纲领清晰的认识效用,更是记取前人历史经验,反射时代社会境况,以自我针贬之最佳著述。
《菜根谭》
《菜根谭》是一部论述修养、人生、处世、出世的语录集,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。对于人的正心修身、养性育德,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。其文字简炼明隽,兼采雅俗。它总结儒道两家的价值与智能,它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舞台上近两千年的实践经验,结晶成魂,可以说是中华智慧在人间应世实战演练的最佳教战手册。
《近思录》
《近思录》是南宋大儒朱熹和時人吕祖谦共同编辑而成之选录体文集,书中收录北宋儒学家周敦颐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四位大家的思想学说,将其思想分为:道体、为学、致知、存养、克己、家道、出处、治体、制度、政事、教学、警戒、异端、圣贤等十四卷以为表述。可以说形成一套以北宋儒者为范围的儒家思想体系。并成为朱熹集北宋儒学之大成而成为一代大儒的资源。
《道佛汇缘》
道家儒家阴阳和合,开创了中华文明的万千气象。佛家的流入,经两千年的融合,更与这大潮汇聚出了更加宏大的无尽洪流。印证了道家出世间智慧的高妙无穷。
《韩非子与法家智慧》
《韩非子》重法、术、势,是法家面对战争攻伐的决断,聚焦君王的强势领导,它的合理性在於人性之恶,以及战争的残酷现实,于是构建出以富国强兵、巩固君权为主的法家治国思想。韩非子课程对于担任主管者尤为重要,是当前企业管理中的唯机关目的的管理哲学思想,对于主管如何了解以及领导、统御部署,特別是针对沒有良好服务热忱的部属,法家的思想,绝对就是对症下药的妙方。
《人物志》
《人物志》是三国曹魏时人刘劭所著,是中华文明史上最玄奇的“人物评鉴理论”以及“用人宝典”。 《人物志》是领导者必备的人事管理工具书,更是任何有志于争逐职场的人士的自我调理的修养工具书。在职场上,首先依据自己的优点,学会如何获得职务而被人重用。其次,观察别人的优缺点,知道如何用人,从而避免受到伤害或坏了公家的事业。再者,认清自己的缺点,补足不足之处,追求自我成长,最后,抱持服务社会的理想,既能展现所长为社会所用,更能用人得宜而成就事业,从而造福世界。